第 1 冊 |
呂凱文
|
初期佛教「緣起」概念析論:緣起與《雜阿含》「雜因誦」諸相應概念之交涉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58-3
|
第 2 冊 |
謝如柏
|
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──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59-0
|
第 3 冊 |
謝如柏
|
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──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(下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60-6
|
第 4 冊 |
王月秀
|
僧肇思想研究──以《肇論》為中心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4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61-3
|
第 5 冊 |
王月秀
|
僧肇思想研究──以《肇論》為中心(下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5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62-0
|
第 6 冊 |
何國銓
|
《起信論》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6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63-7
|
第 7 冊 |
王慧燕
|
《觀音玄義》思想研究──以「性」、「修」善惡為中心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7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27-9
|
第 8 冊 |
簡凱廷
|
嘉祥吉藏及其詮經設立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8冊)
|
ISBN 978-986-254-079-4
|
第 9 冊 |
陳紹聖
|
法藏三性思想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9冊)
|
ISBN 978-986-254-080-0
|
第 10 冊 |
曾議漢
|
禪宗美學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0.冊)
|
ISBN 978-986-254-078-7
|
第 11 冊 |
徐燕玲
|
慧皎《高僧傳》及其分科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1冊)
|
ISBN 978-986-7128-56-0
|
第 12 冊 |
黃碧姬
|
費長房《歷代三寶紀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2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47-7
|
第 13 冊 |
蕭文真
|
宗密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3冊)
|
ISBN 986-7128-38-9
|
第 14 冊 |
黃怡婷
|
釋智旭及其《閱藏知津》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4冊)
|
ISBN 978-986-6831-18-8
|
第 15 冊 |
賴信川
|
《魚山聲明集》研究──中國佛教梵唄發展的考察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5冊)
|
ISBN 978-986-254-157-9
|
第 16 冊 |
賴信川
|
《魚山聲明集》研究──中國佛教梵唄發展的考察(下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6冊)
|
ISBN 978-986-254-158-6
|
第 17 冊 |
王志楣
|
從《弘明集》看佛教中國化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7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26-2
|
第 18 冊 |
吳明遠
|
中國五、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8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31-6
|
第 19 冊 |
葉珠紅
|
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──以僧人世俗化為主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19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37-8
|
第 20 冊 |
葉珠紅
|
唐代僧俗交涉之研究──以僧人世俗化為主(下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0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38-5
|
第 21 冊 |
賴建成
|
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──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1冊)
|
ISBN 978-986-6449-95-6
|
第 22 冊 |
賴建成
|
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──以與會昌法難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(下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2冊)
|
ISBN 978-986-6449-96-3
|
第 23 冊 |
賴建成
|
吳越佛教之發展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3冊)
|
ISBN 978-986-254-097-8
|
第 24 冊 |
釋見曄
|
洪武佛教發展之研究──以政策、寺院、僧侶為中心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4冊)
|
ISBN 978-986-254-002-2
|
第 25 冊 |
范佳玲
|
明末曹洞殿軍──永覺元賢禪師研究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5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97-2
|
第 26 冊 |
范佳玲
|
明末曹洞殿軍──永覺元賢禪師研究(下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6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98-9
|
第 27 冊 |
羅文玲
|
六朝僧侶詩研究(上)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7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54-5
|
第 28 冊 |
羅文玲
|
六朝僧侶詩研究(下)/南朝詩歌與佛教關係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8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55-2;978-986-6449-5
|
第 29 冊 |
彭雅玲
|
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──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 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29冊)
|
ISBN 978-986-6449-60-4
|
第 30 冊 |
黃敬家
|
唐代詩禪互涉現象──文學發展史的側面考察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0冊)
|
ISBN 978-986-254-116-6
|
第 31 冊 |
方志恩
|
王梵志、寒山、龐蘊通俗詩之比較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1冊)
|
ISBN 978-986-254-027-5
|
第 32 冊 |
方志恩
|
拾得及其作品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2冊)
|
ISBN 978-986-6831-73-7
|
第 33 冊 |
羅 因
|
般若學對魏晉玄學課題的深化與開展:以《肇論》為中心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31冊)
|
ISBN 978-986-254-215-6
|
第 34 冊 |
李懿純
|
憨山德清註《莊》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4冊)
|
ISBN 978-986-6528-28-6
|
第 35 冊 |
羅永吉
林世榮
|
《四書蕅益解》研究
熊十力《新唯識論》研究──以《新唯識論》所引發儒佛之爭為進路的探討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5冊)
|
ISBN 978-986-6831-19-5;978-986-6528-9
|
第 36 冊 |
蘇美文
|
章太炎《齊物論釋》之研究(法藏知津‧初編‧第36冊)
|
ISBN 978-986-6831-12-6
|